岩画艺术是史前时期一直延续到吐蕃时期的一种史前艺术形式,远古时期的岩画,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表现力传达了早期人类文化的各种信息,虽然它们在对事物的描绘上常常显得过于简单和粗拙,甚至其中尚有一些我们至今仍无法解读的秘密,但是可以肯定,岩画作为人们表达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最直观和最生动的形式,在远古时期的人们心目中是具有最基本的逻辑原理和形式结构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岩画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一个原始艺术门类,因此也是西藏绘画艺术中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西藏岩画的真正发现是中国艺术家和考古学家在最近十多年的工作中予以报道的。考古发现的高原首例岩画地点,是1985年高原西部日土县境内发现的三个地点,共发现有数十幅岩画画面,其后艺术家们在藏北文部发现了加林山夏仓岩画和日土塔康巴岩画。而大规模的岩画发现则始于90年代初期,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藏南定日的高山牧场发现了两处岩画地点并发表了调查报告,次年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昌果沟发现一处岩画地点,同时在当雄纳木错湖发现数处岩画地点,1992年发现的岩画包括西部地区的日土、革吉、改则和藏北地区的文部、申札、班戈、那曲、以及藏东南地区的八宿、墨脱等县县境内数10个地点的300多幅画面,1994年又在西部地区的札达发现两处岩画地点。迄今为止,西藏高原共发现古代岩画地点近60处,其分布区域几乎遍及整个高原,这些记录了高原古代先民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的形象化资料的发现,不但丰富了西藏原始艺术的内容,同时也使世界岩画的记录增添了崭新的一页。
一、从题材和内容看
西藏岩画的文化内蕴西藏岩画内容与题材都非常丰富,可以归列为以下各类:
(一)狩猎岩画西藏岩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和内容,绝大部分岩画地点都存在这类题材,其中以藏北和藏西地区的狩猎岩画中最为多见。
狩猎岩画中的主要形象是作为狩猎者的人物及其狩猎工具、作为被猎物的各类野生动物。被猎动物均为哺乳类,包括野牦牛、羚羊、岩羊、野山羊、野驴、鹿等,此外还有一些鸟类,出现频率最高的动物是野牦牛、鹿、羊、野驴等,这个野生动物群的组合结构与现今高原西北部的草原荒漠动物群十分接近,而其它出现频率较低的动物绝大部分也是现今生存于北部、西部高原的种类,因此从动物种属上看,狩猎岩画中的被猎动物均为现生种。狩猎岩画中人物造形比较生动,这些猎人们或头戴尖顶帽,或腰挎长刀,或身着长袍,或手执弓箭,或骑马追猎,或徒步围猎,甚至还有徒手擒获猎物的人物形象,充分表现了高原狩猎部族的英姿风采。
(二)畜牧岩画
表现畜牧题材和内容的画面在西藏岩画中亦占有较大比例,其中,以藏北和西部地区较为多见。
从岩画所表现的内容看,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畜养牦牛、羊、马等牲畜,另外还可能有被驯养的鹿,如在藏东八宿拉鲁卡岩画地点就出现有骑鹿人物的图象。在日土塔康巴地点的岩画中,人们牵赶着牲畜随部落向远方迁徙;在加林山岩画中,骑马的牧人对牦牛群实行"领牧"的放牧方式;在革吉盐湖岩画中,有骑马牧人跟随在牛群之间的"散牧"形式;在日土那布龙地点的岩画中,有徒步牧人在牛群之后"赶牧"的场面等等,这些多样化的畜牧方式大都出现在比较早期的岩画中。
(三)动物岩画在西藏各地点的岩画中,表现动物的画面十分常见。
这类动物岩画不同于出现在狩猎、畜牧或其它题材岩画中的动物图象,它是一种单纯表现各类动物的画面构图,这类画面中的动物主要有牦牛、羊、鹿、虎(或豹)、鹰、骆驼、野猪、驴等,从动物的造型特征和构图组合上看,有的主要是表现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有的可能是表现人们对某些动物能够不断生衍繁殖的希望,有的则可能是表现了对某些动物所具有的崇拜意识。
(四)神灵崇拜岩画
西藏高原各地点的岩画中都有一些与神灵崇拜或原始宗教意识有关的画面,这类题材的画面在比较早期的岩画中尤为多见,反映了远古时期的高原先民们对于自身及客观世界的认识境界,而这个认识境界无疑还有一定程度的混沌与朦胧,因此在观念意识上常表现出一种"万物有灵"的神灵意识。西藏岩画中与之相关的画面包括有日月崇拜、生殖崇拜、自然物崇拜、动物崇拜等几种形式。
(五)舞蹈岩画
在藏西、藏北、藏东地区的岩画中,都发现有一些表现舞蹈的画面,其形式有单人独舞、双人对舞、多人齐舞等几种,从画面特征上看,似乎也有时代早晚上的区别。在日土塔康巴地点的岩画中,一般多见双人对舞的画面,从舞者体形特征上看,应是男女两人对舞,男性人物体形较高大,有的腰部挂有刀剑类武器,两腿间画有生殖器;女性体形显得纤细小巧,两人均着长衣(袍),以手相牵,面对而舞。八宿拉鲁卡地点岩画中,有一单人独舞者,其头上的两条发辫随着舞蹈的动作飘扬起来,长袖亦随舞而挥,舞姿十分生动。在比较晚期的岩画中,常见的是多人舞蹈,如在纳木湖扎西岛岩画地点中,表现了六位舞者围着篝火踏歌起舞的场面,其姿态体形似为妇女,这(种)舞蹈的,形式与现今藏族地区流行的"果谐"(即围成圆的歌舞形式)十分相似。从表现舞蹈的岩画内容分析,其中大约包括带有祭祀性质的舞蹈和自娱性质的舞蹈。岩画所记录的舞蹈场面,可以看作是目前所知西藏高原最早舞蹈形式的形象化资料。
二、从造型风格看西藏岩画的审美品格
可以这样说,岩画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完整意义的"绘画"和"平面造型"特征的艺术形式。无论其时代早晚和文化内涵的差异如何,也无论现代学者们对其原始意义及原始功能如何认识,在岩画中人们所表现出的造型能力、构图能力以及这种艺术技能的风格传统,都是可以被今天的人们所理解和分析的。
(一)岩画的造型风格
西藏岩画在艺术方面的主要特征首先表现在造型风格上,即造型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简练、拙朴。无论是涂绘岩画还是凿刻岩画,其主要的造形方法不外乎两种,即"以线造形"和"以面造形",少数图像也存在二者结合的造形手法。无论是以线条来表现图像还是以平涂或琢刻的"剪影式"效果来表现图像,两种方法一般都只表现物体的外观轮廓和基本体态,如对人物、动物的描绘,主要是对其体形特征和动作姿态予以表现、不太注重对细部末节(如眼、耳、嘴、指等)的刻画,所以对动物种属和人物身份的判断识别,主要是依据其体形和动作姿态的特征。坚硬粗砺的岩石和有限的工具使得人们在岩石上作画时不可能像后期用纸、笔、布等材料作画那样从容不迫,因此最佳效果的造形就是最简洁、最准确的造形,这也正是西藏岩画在造形上体现的主要风格和特征。岩画的作者能十分简练地运用线条或块面刻画出各种姿态生动的人物、动物及生活场景,体现了高原先民们高超的形象概括能力和造形技巧的水平。
(二)岩画的构图和画面组合
西藏岩画在构图和画面组合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几个艺术特征。
其一,大多数地点的每一幅画面基本上都是根据岩面的形状大小来构图或组合,即画面的构图形式实际上就是对岩石自然形状的利用,这个特征可称之为"应物象形".
其二,岩画在构图形式上反映出某种"应物象形"的自由特征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从画面内容上体现出岩画作者的主观构图意识,即把现实中分散独立的各类形象统一在某个特定意义的画面之中。
其三,西藏岩画在构图上还表现出一种比较完整的叙述性特征,这个特征在一些大型的画面中比较多见。
(三)岩画图像的装饰风格
西藏岩画的造型手法,是运用线条和块面来刻划各类形象,并且在由早至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线条的运用越来越重视。对于线条的重视,是因为线条比通体敲琢或颜料平涂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同时,人们在线条的运用过程中还表现出对装饰风格的喜爱和偏好,这种装饰风格的作品多见于各种动物形象的画面中,由此构成了西藏岩画艺术的一个风格特征。
西藏岩画中的审美意识为反映原始艺术的岩画,表现了人类早期的审美意识,尤其与当代美学观点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审美的直观性和功利性。审美的直观性可以从各地岩画中各种物象的表现感觉出来。岩画的作者对其所熟悉的人或动物的描写具象性,直观其造型缺乏一定的概括性,直到晚期的岩画才出现了简约化、抽象化、符号化。从早期岩画中写实性作品占绝大多数这一事实来看,说明岩画的先期作者的直观、模仿、再现能力超过了概括、抽象、幻想能力,审美的功利性体现在人们从实际利益着眼鉴别动物的种的属性,即每次打猎的收获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猎人碰到的是哪一种动物:是肥壮、大个、繁殖力强的,还是弱小、繁殖力差的,并形成了审美的观点。从西藏岩画看,作者所表现的都是与经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动物,如野羊、野马、鹿等,并表现出喜欢健壮的动物。
推荐线路
- 拉萨-珠峰-玛旁雍错-冈仁波齐-古格王朝-阿里7晚8日游2000元/人
- 17 Days Kailash Manasarovar & Guge Kingdom Exploration Tour15100元/人
- 拉萨-纳木错-林芝-波密-岗云杉林-米堆-然乌-日喀则-珠峰11晚12日游5580元/人
- 日喀则-珠峰4日游(商务车)1350元/人
- 拉萨-纳木错-林芝-波密-岗云杉林-米堆 -然乌湖7晚8日3980元/人
- 林芝-波密-岗云杉林-米堆冰川-然乌湖4日游2060元/人
- 林芝-巴松错-鲁朗林海-雅鲁藏布大峡谷 篝火 3日游1250元/人
- 拉萨-纳木错-日喀则-林芝-鲁朗林海-雅鲁藏布大峡谷8晚9日3860元/人
- 拉萨-纳木错-林芝-巴松措-大峡谷-日喀则-珠峰10晚11日游4360元/人
- 拉萨-羊湖-纳木错-林芝-巴松措-大峡谷7晚8日3160元/人